读书与静坐

时间:2013-04-26 18:18  来源:   作者:    摄影:  点击: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对养生之道,自古以来的养生学家,或从养神论述,或从养形发挥,但总的说来,是主张形神兼养,首重养神的。清静养神始于老庄,之后《管子》、《韩非子》、《孙子》、《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书中均强调了“静胜躁”(躁,扰也,亦动也)的观点。倡导“静坐”的始祖,是古代著名的养生家彭祖。宋代儒家程颢、程颐和朱熹,更是提倡读书人要“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话虽说得过于绝对,但对读书人来说,了解静坐和适度地练习静坐,还是颇有益处的。

  静坐能祛病延年。古曰:“疗未患之疾”、“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唐代司马承祯的《坐忘论》,指出健康长寿在于静坐。唐代名医、养生学家孙思邈,数十年如一日,以静坐练功,最后活到141岁。佛教门徒虽常年茹素,营养不良,但因坐禅入定,产生许多生理与心理效应,老化程度慢于常人,说明静坐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养生法。

  静坐可以开发智力。“静能生慧”是儒家的传统观点。四书之一的《大学》云:“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指人的灵感、文思、顿悟往往从静中得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而悟道;书圣王羲之说他的书法入木三分,乃系静坐练功所赐;郭沫若早年在日本靠静坐治好了神经衰弱这个顽疾,使之有充沛精力从事创作……在静坐中,人的神经功能趋于平衡稳定,可使神气日充以壮,精气固而不泄,并出现文思泉涌之妙境。

  静坐使人消除杂念。宋代名士王庆阳《坐忘铭》云:“常默默气不伤,少思虑烛生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古代不少读书人把静坐作为理学的必修课,以清心寡欲,打消杂念。朱熹告诫读书人说:“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道理。”程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时下有些人为名缰利锁所困,物欲太盛,心浮气躁,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倘若抽点时间,丢开杂念,悠然静坐,许多冥思苦想的东西,可能会一下子彻悟,书读得进了,灵感也随之被触发了,于身于心都大有裨益。

  讲点静坐的好处,并非要人刻板地“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而是要人薄名利、淡物欲、释躁心,在紧张的读书写作之余,抽点时间,安定情绪,在闭目静坐的“坐忘”中,清静养神,强身益智,何乐而不为。(作者:俞剑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