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诸王朝的佛教

时间:2013-04-26 18:18  来源:   作者:    摄影:  点击:
佛教在印度流传一千六百多年,探究其盛衰兴替的原因,从僧团内部来说,与僧团本身在教义教法上的实践与开展方向有关,从僧团的发展来说,则和诸王朝的信仰选择有绝大关系。历史上,由于印度王统向来复杂,不仅大小国林立,且征伐、并吞不断,故本文仅依时序,针对几个重要王朝的佛教发展状况,作一梗概介绍。 
  一、孔雀王朝(西元前四世纪|二世纪顷) 
  孔雀王朝约创立于西元前三一七年□,乃佛陀涅槃后第一个统一全印度的王朝,建都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的华氏城。三传至阿育王(约即位于西元前二七○年),文治武功达于鼎盛,成为印度史上最大的帝国,其对佛教护持弘扬之功,亦无出其右者□。阿育王所推行的轮王政策,重要内容如下:□于石崖或石柱上铭刻生活道德的训诫法敕□;□广建寺院,供养僧众;□于全国修建八万四千佛塔;□设立“正法大官”,力助弘化;□举行第三次经典结集。由于阿育王的笃信及推展,人民信仰日盛,佛教遂成为国教。 
  阿育王在第三次结集后,即派遣传教师前往印度边境及国外弘化,其范围远至希腊、缅甸、锡兰等国。此划时代的胜举,由于传教师传承的部派不同,以及因应当地风俗民情的需求,进而产生特色殊异的新部派,或促使原有部派的再次分化。阿育王执政三十余年,使佛教走向国际化,其对佛法传布的贡献和以佛法治国的政策,为后世轮王治世留下最佳典范。 
  二、熏迦王朝(西元前一八○年至八○年顷)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殁后,逐渐失去统治势力,案达罗王朝在南印度独立,希腊、波斯等异民族亦窥近西北方,印度又呈分裂状态。西元前一七八年,孔雀王朝大将普沙密多罗在婆罗门国师协助下弑君自立,改号熏迦王朝。王即位后,进行大规模戮僧毁寺的排佛运动,使得佛教兴盛的中印度顿时寺空僧绝,史称“中印法难”□。由于逃亡的僧众多往南印度或西北印度,反而促成以南方案达罗为中心的大众部佛教及北方迦湿弥罗、犍陀罗为中心的“有部”佛教的发展。其中上座部中的分别说部,因与大众部思想相近,故往南后即与大众部同化,往北则影响有部譬喻师□的思想。 
  三、案达罗王朝(沙多婆诃王朝,西元前二二○年至西元后二三六年顷) 
  案达罗王朝创立于西元前二二○年左右,位在德干高原地区,属于大众部教化范围□。西元前二八年兼并了中印度摩揭陀国的迦恩王朝□后,大众部的思想便传到中印度,使中印度佛教稍得复兴。尔后,随着王朝的西进,大众部的思想也影响了西方有部佛教,并促成西方经量部的形成。 
  此时佛教能顺利复兴,实得力于王朝的安定,朝廷一方面信仰婆罗门教与崇拜民俗诸神,另一方面也对佛教采取保护的政策□。佛教为走向群众,便取法民间流行的夜叉造像,造成佛菩萨雕塑的风行,也因而间接促进了大乘菩萨思想的勃兴。般若、法华、华严、净土系的经典纷纷出现,龙树依之立论阐释,确立了大乘佛教的兴起。继有龙树弟子提婆的发扬及国王的护持,大乘思想更加隆盛,大众部逐渐同化于大乘之中。 
  四、贵霜王朝(西元前数十年至西元后三二○年顷) 
  阿育王殁后,希腊入侵西北印度□建立王国。希腊人向来精于哲思,对于具有深奥哲学内涵的佛教信仰颇能接受,尤其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进行一场佛教教义的辩论之后,终于成为佛教的拥护者,这对西北印度佛教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后来大月氏王丘就却□并吞了希腊王国,创立贵霜王朝,于是和南方案达罗王朝对峙,达五世纪之久,在印度史上称为南北朝时代。贵霜王朝三传至迦腻色迦王时(约西元七八至一二三年顷),建立了纵贯中亚至中印的大帝国,是王朝的极盛时期。迦腻色迦王礼胁尊者□及马鸣□为师,大崇佛法,曾在首都富楼沙建造高四十余丈,壮丽宏伟冠于全印的大塔,塔旁建四大伽蓝,供养数万比丘。又为统一各部派异说,礼请胁尊者以一切有部为正统,在迦湿弥罗召集五百贤圣举行第四次结集,使得佛教虽历经中印法难,仍能在西北印度大放异彩。迦腻色迦王对佛教的贡献,直追阿育王朝,在佛教史上有“阿育王第二”的美称。 
  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一带,地处偏僻高山,从阿育王遣使来化后,一直为保守的有部化区,不受外界思潮影响,且在有部执牛耳之位。而犍陀罗虽亦盛行有部思想,然因地处东西间交通要冲,受中国、希腊、罗马文化影响所及,学风开放,思想进步,故此地受到由南印渐次传来的大众部影响,也逐步融入大乘佛教思潮□,如《般若经》等早期大乘经典,早已流行此地,如胁尊者、世友、马鸣等一切有部系学者,也具有大乘的倾向□。因此,迦腻色迦王时期,大乘的势力已影响西北印度,进而促成西域大乘佛教的隆盛。 
  五、笈多王朝(西元三二○年至七三○年顷) 
  笈多王朝创立于西元三二○年,建都于摩揭陀的华氏城。五世纪顷,白匈奴入侵西北印度,并大肆毁佛,西元五○二年南下攻占中印度,后虽由笈多王的支裔幻日王将之驱逐,但中印度也只能由一小国延续后期的笈多王朝(五三五至七三○),小邦因而林立,其中以戒日王统(伐弹那王朝)较强盛,曾以玄奘大师(六二九至六四六年留印)为其“国宝”,并且千里护送玄奘回中国,一生积极护教□。 
  笈多王朝支持印度教(由婆罗门教融入民间泛神信仰而形成),并且明订以梵语为国语,这是婆罗门文化的复兴期。唯王朝对于其他宗教仍采宽容政策,佛教乃能顺利发展。唯佛教为与婆罗门教的教义抗衡,在佛典上舍弃使用俗语方式,改而朝向梵语化,且积极接近民众,加速了大乘佛教的步伐。上座部佛教以西北印度的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经量部力量较强,大乘佛教则以龙树时期的经典为基础,发展出无着、世亲的“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的唯识(瑜伽)一派,及护法、清辩成立的“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的中观思想。尔后,中观、唯识二系透过论证、批判的论理学(因明)方式,发挥“空、有”之辩,以幻日王在摩揭陀所兴建的那烂陀寺为根据地,发展其教学,成为当时佛教的主流,因明的论证之学□也因之盛行。我国玄奘便是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学唯识而创立发扬了中国的唯识宗。然而就在玄奘离印至义净□入印的三十年间,佛教也急速密教化。 
  六、波罗王朝(西元六五八年至一一三七年顷) 
  波罗王朝兴起于七世纪的孟加拉,共传十八代,代代崇佛。第四主达摩波罗曾将国土扩展到曲女城,国势最盛,对佛教贡献也最大。他首先在那烂陀附近建欧丹多富梨寺,继而又建超戒寺□,其规模的宏伟,胜过那烂陀寺,此三寺成为当时的佛学中心。唯印度佛教自笈多王朝之后,已趋没落,幸赖波罗王朝的保护才得以在东印度存续下来,在此五百年间,可说是密教的兴衰史□。西元一二○三年,佛教最后的据点超戒寺等,被回教徒破坏后,多数僧尼走避至西藏、尼泊尔等地,于是佛教从印度本土消失而转入西藏,西藏接收了超戒寺大量典籍后,便传承了密教教学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于是形成以密教为主流的藏传佛教一系□。 
  佛教自十三世纪在印度衰微后,到十九世纪出现复兴的曙光。一八九一年,锡兰达摩波罗上座率先创立“摩诃菩提协会”□;次年,印度格里巴沙兰上座创立“孟加拉佛教会”□,在两位上座的努力下,重修佛教圣迹,兴建寺院,也提升学者对佛典研究的重视,进而有“佛教圣典协会”□的成立。一九五六年,安培克□博士以政府官员的身分,带领五十万人同时皈依佛教,使得印度佛教的复兴重现生机。另外,由于佛教遗迹陆续发掘,政府也开始重视□,世界各国佛教徒前往朝圣者渐多。 
  一九六四年,第七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在鹿野苑召开,更加速佛教复兴的脚步。今日印度的佛教,在学术研究上极为普遍,各国僧侣因崇仰佛陀遗迹而至印度朝圣、建寺者渐多。 
  一九九八年二月,佛光山联合南传、北传、藏传佛教,共同在印度菩提伽耶传授国际三坛大戒□,为印度佛教的复兴开创新纪元,也为世界佛教史写下不朽的一页。就整个印度人口来说,佛教徒的人数仍是不成比例,因此,藉此戒会活动,希望能抛砖引玉,为复兴印度佛教打开世界融和的新页。 

  [注释] 
  □西元前三二七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其时,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称霸北印度恒河平原一带。旃陀罗笈多王趁机而起,平定北印度,建都于摩揭陀国巴连弗城,创建孔雀王朝。 
  □据载,阿育王早年为巩固王位,不惜铲除异己,残暴无道,有暴恶阿育的恶名。直至揭邻伽战役,亲见惨烈之状,乃幡然悔悟,立志以仁政治世,人民喜见阿育王以法治国的仁政,而改誉为正法阿育王。 
  □阿育王也将他所推行的种种事业、政策法令、敕令铭刻于全国各地的磨崖、石柱上。计有大磨崖、小磨崖各七所、石柱十柱、石窟刻铭及石板等五种。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些法敕成为研究佛教史及印度历史的宝贵资料。 
  □中印度的法难使佛教兴起了“千年法灭”的末法思想,并产生了寻求王臣等有力外护的理念,此对佛教的发生巨大的影响。 
  □又称譬喻论师。主要是指经量部的开创者鸠摩罗驮(又称童受)及佛陀提婆(觉天),因他们善用譬喻说法,撰有《喻鬘论》、《痴鬘论》等,故称为譬喻师。依《异部宗轮论》载,经量部系于佛灭后四百年由说一部分出,时间约在《大毗婆沙论》结集之后,此前即为譬喻师。此后,譬喻即成为此派的最大特征,并被视为后来大乘佛教譬喻文学的基础。由于此派的教义富含大乘法义,故在说一切有部中属于先进的异端。 
  □据佛音的《论事注》,案达罗派共有东山住部、西山住部、王山住部及义成部等四部,均为大众部最后分出者。 
  □是摩揭陀国熏迦王朝的第十世地天王时代,婆罗门大臣婆须提婆篡位所建,四传至善护法王朝被案达罗王朝所灭。 
  □据传,案达罗王朝乃雅利安族与土著的混血种族,武力强大。案达罗王朝对佛教有几项德业:□特意保护著名的佛教遗迹阿摩罗婆提大塔的建设;□开掘阿旃多窟院;□耶耆那舍利王时,将黑蜂山的洞窟赠予龙树菩萨,且予以保护。此举对大乘佛教的兴隆实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希腊自亚历山大帝以后,又建立了夏王国,于西元前一八九年顷入侵西北印,使印度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又称为“守正义之王”,受民众拥戴。王与那先比丘之间的佛教问答内容,即今流传的《那先比丘经》(南传称《弥兰王问经》),是记载当时佛教教义发展情况的珍贵史籍。弥兰陀王皈依佛教后,曾在流通的货币上绘轮宝,并刻随法者之字,由此可见,王对佛教的护持。晚年舍王位出家,建弥兰陀精舍,后证阿罗汉果。 
  □大月氏原居我国西北敦煌、祁连山之间。汉初,因避北匈奴而西移,后夺塞族、乌孙之地,降服大夏,定都于妫水之南的蓝子城(今阿富汗北部),以大夏土著诸侯五翕侯,分别镇抚旧地,五翕侯皆隶属大月氏。其后百余年中,贵霜翕侯丘就却攻灭其余四翕侯,取代大月氏的地位,自立为王,国号贵霜。后又征伐安息,并吞高附之地,并灭濮达、罽宾,取得天竺旁遮普之地,此后在印度即称贵霜王朝,然我国仍称之为大月氏。 
  □为一切有部的论师,因精进修行,未曾胁卧,故名之。胁尊者欲挽救中天竺佛教的没落,入中天竺华氏城与马鸣对论,并折服之,马鸣即入尊者门下,受具足戒。其后胁尊者归北天竺,马鸣留住中天竺宣扬佛教。后迦腻色迦王攻伐华氏城,请马鸣归国弘化。 
  □中印度舍卫国人,出身婆罗门家族。初习外道之法,智辩无碍,僧侣备受攻击,致中天竺佛教不振,后与胁尊者对论,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门。马鸣才气纵横,博学三藏,明达内外典,为古典期梵语文学的先驱,开优美文体文学的先河,在梵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的盛名。他将佛陀的一生,以梵语写成叙事诗《佛所行赞》,又以难陀的故事为经纬,衬托以美诗,写成《孙陀罗难陀诗》,均为洋溢佛教信仰的代表作。 
  □如以犍陀罗为中心的“犍陀罗美术”,即是与大乘佛教相应而兴起的佛教艺术,流行于一世纪至五世纪期间,在迦腻色迦王时期最盛。其特色乃以佛教文化为题材,融和希腊雕塑艺术而成,因此佛塔、僧院随之兴起。其中,有佛、菩萨像及“本生谭”等造型雕刻,诚为融和情智的大乘思想的明证。随着佛教东传,此期佛教艺术影响广及中亚、中国、日本及南洋等处。 
  □胁尊者的学风,直取精要,与有部学者大异其趣,他曾评方广经为:“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专用大故。”可见他已接受由南印传至北印的般若思想。世友本是有部学者,着有《异部宗轮论》等书,玄奘大师《西域记》卷三记载:“我顾无学,其犹洟唾,志求佛果,不驱小径。”此即大乘思想的明证。马鸣菩萨的著作甚多,属于大乘思想的有《大乘起信论》等。又因亲近胁尊者,自然受到大乘思想的影响。 
  □戒日王皈依佛教后,即致力宣扬弘布,建立精舍及数千佛塔,储备饮食医药,施诸贫困。每年一度集会诸国沙门,于三七日中,四事供养。又每五年举行无遮大会,玄奘大师旅印归国前,王于曲女城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到会,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玄奘大师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难论之。戒日王益增崇敬,十八国王并于会后皈依为弟子。会后,玄奘大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首都钵罗那迦城,开七十五日的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贞观十九年,师正式辞王东归。 
  □那烂陀寺是五世纪初笈多王朝的幻日王为纪念征服白匈奴所建,乃当时佛教最高学府。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所载,该寺为七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该寺初以唯识学派为主,其后演变为密教的一大中心。大乘著名的论师,如护法、德慧、护月、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或担任该寺住持。此外,远自我国及东南亚诸国而来的留学僧亦不少,如我国的玄奘、义净及新罗的慧业等诸法师皆曾来此参学。 
  □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至那烂陀寺遇护法菩萨,感悟出家。年方三十,即论退南印一大外道,获王嘉赏。师长期主持那烂陀寺,弘传唯识教义,玄奘师事之,且传习其法。 
  □玄奘大师于贞观三年(六二九)西行,贞观十九年(六四五)离开印度,返回中国,义净大师则于西元六七一年左右到达印度,其间相差约三十年。义净大师幼年出家,因仰慕法显、玄奘大师的西游,于唐咸亨二年 (六七一)经由广州,取道海路至印度,一一巡礼鹫峰、鸡足山、鹿野苑、只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后,往那烂陀寺勤学十年。返国时,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武后亲至上东门外迎接,敕住佛授记寺。其后参与译经工作,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又称超行寺、超岩寺。全寺共有一○七座殿堂与六座学舍,中心为观音大殿,周围有五十三座大小殿,供奉密教诸神像。学僧往来频繁,与那烂陀寺等,共为密教的中心 。著名的密教大师阿底峡自小于此受戒、学习,后任住持。一二○三年,该寺被回教徒毁坏。 
  □密教的演化过程,从咒语诵念、礼拜诸神的“杂密”开始,演化到具有大乘空性慧、慈悲方便等哲理性的“纯密”阶段,最后又进展到与印度教的性力派(此教派以男性生殖器与女性生殖器象征宇宙最高实体的“ 梵”,乃湿婆神与其配偶神孕化万物之力,欲寻求解脱,则须崇拜之)结合。印度佛教至此堕落于大乐思想中。八世纪后,瑜伽、中观渐失去创造力,而多流于注释、训诂、论议,因此大乘佛教重蹈阿毗达磨的覆辙。多数学者为兼通中观、瑜伽两派,同时又为密教师,可见印度大乘佛教至此,受到密教的影响极深。 
  □西藏原与印度接触频繁,常至印请僧入藏弘法,如寂护、莲华生、莲华戒、阿底峡等高僧皆曾入藏弘法。因此,当超戒寺被毁时,西藏以此因缘,便接受了该寺僧人所携出的大量典籍,尔后成为藏传佛教藏经的基本典籍。 
  □是达摩波罗在美国学者奥尔高特等人的支持下所创建。初时筹组于佛陀成道处菩提伽耶,后正式在锡兰可伦坡设立会址。最初目的在于自印度教徒手中收回圣迹菩提伽耶大塔,并复兴印度及世界各地佛教。 
  □“孟加拉佛教会”成立后,积极展开弘法布教工作。一九○一年,建立加尔各答第一 座现代印度佛寺||佛法精舍,做为该会会所,并成立分会。 
  □一八九二年由印人在加尔各答成立。该会的工作包括每年刊行年报、从事原典校订、翻译和出版,为印度学者研究佛教的中心。由于参与工作的学者多为大学校长、教授,因此带动了大学研究佛教的风气。 
  □出身印度贱民之家,少年时代受到歧视,而深感阶级制度的不公平。后因受耶稣教传教士的栽培,赴美游学于哥伦比亚大学,研习经济学与社会学。其后任教师、律师, 活跃于印度政治界,奔走呼吁废止阶级不平等制度,主张解放下层阶级。印度独立后,担任新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及首届司法部长,并为“种姓联盟”主席,竭力倡导佛教的平等精神。曾在印度各地发起“贱民改信佛教运动”,使无数下层阶级由印度教改信佛教,乃现代印度复兴佛教运动的盛举,故有“下层阶级慈父”美誉。着有《释迦和他的宗教》一书,在一九六八年“全印度佛教会”中,通过为印度新佛教徒的圣典,他对印度佛教复兴运动的影响可见一斑。 
  □一九五六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曾特别安排扩大举办佛陀圣诞二千五百周年纪念。又配合佛教遗迹的出土,印度主要佛教圣地,如菩提伽耶、王舍城、鹿野苑、拘尸那拉等地,都已修葺或重建完成,并且在加尔各答、鹿野苑等处成立博物馆,供各国朝圣者参礼。 
  □此次戒会缘起于一九九七年五月在佛光山举行的“第四届国际佛教研习会”,会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南、北、藏传佛教僧信代表的一致联名签署礼请佛光山寺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传授比丘尼戒法。佛光山乃联合南传、藏传、北传佛教界,共同圆满这次世界的传戒大会。值此胜缘,计有来自印尼、泰国、尼泊尔、非洲、日、韩、欧美等国的一百五十余位戒子参加(并有一千五百余位在家信众参加三皈五戒),此次戒会的圆满达成,使得自十一世纪以来在印度及南传国家中断的比丘尼教团得以重光,也为佛教历史写下新的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