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对企业家说》第一篇

时间:2012-11-23 18:30  来源:洗心禅寺   作者:妙华法师    摄影:  点击:

    师父出家前,先工作了一段时间才考大学,二十五岁在淄博教育学院毕业,曾经的理想是做诗人和记者,家族的兴衰,人与人的厮杀争斗使他生出离心,整个大学期间,不能降服于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与思辨模式,精研于图书馆各大哲学与宗教书系,看完五十万字的佛书,教了一年书,二十六岁,在青岛湛山寺从明哲法师剃度出家,觉得自己从必然王国走到了自由王国,当然,出家前,师父对寺院和自己的人生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思考。受戒于本焕老和尚,曾在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任职,04年开始著书弘法,如今,师父仍在用一种非常善巧而生动活泼的演讲方式教大家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给企业总裁们讲商道和佛法的关系,建议大家在传统文化中给自己充电,强调知行合一解行相应,也奉劝大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法住法位,领悟体相用的关系,思考道和术的微妙之处,参究戒定慧三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其深厚的悲心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犀利的言语不时给人棒喝之感:信佛不等于佛呆子,学儒不等于迂腐,智慧不偏颇……很多人学东西一学就学死了,吃佛饭,穿佛衣,唱佛歌,里外不是人。
  
  一个人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戒就是有所不为

  1、 请您谈谈戒对于当下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师父答:国家的法律就是戒律,是他律,佛教的戒律是自律;在社会的建设当中,要把法律建设得更完善,但,他律的法律有待于自律的提高才能弥补它本身的不完善。在企业管理上,制度是保障,一定要靠制度去管人,让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清楚究竟要做什么,制度就是戒,治国如此,治企业也如此。一个人面对浩淼的宇宙和有限的人生,一个人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戒就是有所不为,一个人要把事情做成,一定要修身,如果要修身,就一定要戒骄戒躁戒傲,如果你这些习气都不戒掉,你很难成就。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对这个世界所能知道的,一定是我们的无知。如果从人类健康的发展来说,一定要把戒放在第一位。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戒不是把你捆绑得死死的,而是保护你的。戒杀是慈悲的表现。二战以来,世界盛行斗争哲学,在潜意识里,我们坚信“强者生存,弱者灭亡”的竞争法则,这就使我们越来越不慈悲了,导致我们彼此争斗不断。万物皆为我所用,这个观念应该消除,我们不但要领会到一分为二,但更要领会二而为一的法则。万事万物在表面上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我们看中国的太极图,阴阳相生,阴阳互动,只有体会到自己和社会和他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才可以从人我斗争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仁者爱人,一个人内在精神的丰盈应当表现在对他人的关爱,佛教说戒杀,其实是为了心灵的慈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离开了各种社会关系将不存在了,人的生命是相依共存的,你善待别人善待社会,最终都是善待自己。戒在佛法里边又叫别解脱,也就是说,国家的法律,企业的制度都是为了方便和保护我们更好地达到更好的目标。
  今天的社会,人们贪心很重,贪财贪名贪色,我们如果能够戒贪,就可以使我们的人生见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我们很多人不立杆就想见影,在捕风捉影。我们不要捕风捉影,要立竿见影,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人要过有节制的生活,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戒掉对金钱的贪婪才能做一个廉洁的人,戒掉对色的贪婪,才能升华自己的生命。鉴真大师说,一个人一生当中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就是了不起的。以戒修身是有效的是必须的,只有这样,你的基础才能夯实。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特意嘱托:以戒为师。人一生当中,管理企业料理家庭乃至其他事情,应当以戒为师,翻译为现在的话就是以法治国。好好领会一下,不然,我们的人生将会是一盘散沙,不然,我们的生命将是瘫痪的状态。戒是为了使生命达到更和谐更自由的状态,戒的最终是心戒是心法。
  
  2、 定对于生活的意义?

  师父:定,淡定,稳定,定向。人的一生是需要设计的,需要定向,所谓定向就是立志,就是锁定自己的目标,郑板桥在他的画上题词:咬定青山不放松。李时珍的一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做人做事必须要定向,如果你朝三暮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必将一事无成。同样是一群学生,三年五年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差别就出来了,凡是取得成绩的人,他必定定向爆破。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他的家庭不稳定,他的人生很难搞好,很多女企业家,事业很好,但精神状态不佳,如果深入下去对话的话,就发现她们的家庭不稳定,这个家基本上不能称为家,一个国家在治理当中,如果朝令夕改,他就谈不上发展,一个人也如此,他要保持生命的稳定状态才能发展。淡定、稳定、这三个定都是世间定,一个战场上百战不败指挥千军万马杀人如麻的将军,必定是非常淡定的。戒定慧三者有内在的关系,一就是三,三就是一。当幸福降临的时候,深呼吸,这在佛教里叫调息,人到四十岁以后,我们的应激状态不如以前,一定要留出前提,尽可能地往坏处去想,往好处去做。要想定,首先要静,静下来,我们思想的妄念和身体的毒素会慢慢排除,在佛教史上,很多佛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其中一定要静,静能制动,以静制动。自然就是一本无字的书,当你把心灵放到最宁静的状态的时候,无字的书,你就读懂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智者,乐山好水,为什么呢?地势坤,以厚德载物,山作为坤的代表,代表着宁静,岿然不动,我们表扬一个大德,说他象泰山一样。包括我们家里的老丈人,我们叫他泰山。一个仁德的人必将主静主厚,真正有善心的人必将象水一样,水能润物而万物不知,水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它逐类随行,应化无方。宇宙的常态是气化的,以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元素的方式存在,一个人如果能够象出家人那样调呼吸调身调心,让生命定向到极致,定然就会有大智慧。我们的心是散乱的,佛教说三障,大致来说,知识分子最大的障碍叫所知障,他所学的东西障蔽了他对人类和宇宙的探究,被所知障迷惑了。第二个障碍叫烦恼障,我们遇到事情就血液沸腾激动得不得了,这就是没有定力,很多大人物面对各种大场面都是心定气闲。当你面对各种场合都能心定气闲的时候,你才能有大成就。为什么茶禅一味?茶师的心态和禅师的心态都是非常淡定的,烦恼使我们不能生起智慧,该想明白的我们想不明白,该看明白的我们看不明白,是因为我们有烦恼障。还有一个文字障,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藏,但我们不认识字,不认识字就不能懂得文字当中的智慧。还有一种是魔障,你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总会有各种事情来烦你,总会有摩登伽女来扰乱你,不降魔不成佛,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人生的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变成你的智慧,烦恼即菩提。在人间做事情,不是因为事情太难,是你的能力太低了,如果你把你的大脑延伸把腿和胳膊加长,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现代社会里,不但要对术,对我们的能力进行训练,更需要的是道,把道作为定海针,作为支持,才有办法。
  
  3、 慧在生命中是如何体现的?佛教的慧和世间的聪明有什么差别?

  师父:人生是需要戒和定的,人生更需要慧。佛教叫慧根,一个人事业的高低学问的成就取决于他的慧根。一个人生命的质量取决于他有没有慧根,什么是生命的质量?长度、宽度加厚度就是生命的质量。慧,在印度叫般若,它是一个精神状态的东西,没法翻译,就保持它的音译为般若。庙里边有三个门,又叫大山的山,山门,到庙里边其实是三门,这三个门是:空、无相、解脱。这个世界没有永恒的东西,当你沾沾自喜的时候,它已经悄然溜走了。即便你当官了发财了,你也应当有一个平常心,那个最平常的心就是道,大道是无私的,也是最平常的。文字是桥梁,概念是符号,千万不要在概念里把自己困死了,也不要在某种思想领域里把自己淹死了,达到目的就可以罢休了。《金刚经》里有这样的话:“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无定法。首先,标点一下:法,无定法。活在人世间,官有官道,商有商道,花有花道,茶有茶道,各行各业都有他的游戏规则,我们一定要虚心地专心致志地学习这个游戏规则,来做这个游戏,当你在这个行业做得精益求精的时候,在世间就成功了,就得法了,包括我们学习拜老师求道问道,练书法,都是为了得法。从国家到家庭到个人,没有戒律没有法是不能成功的,所以要得法。紧接着就是无定法,在商海当中,有没有商学理论?有商学理论,但大商不言商,做得很大了,不轻易谈钱的,不仅商道如此,官道如此,我们所有人都活在一种经验当中,但经验常常是一种错误。法无定法,哲学家把我们的认识世界比喻成海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已知的只是个小岛,认知的领域越大,未知的海洋越大。学迷踪拳的时候是一套套学来的,但使用的时候是不会按招式而出拳的,法无定法。又有法,又没有法,这是非常奥妙的,要不断地去体会。《道德经》五千言,《金刚经》五千言,那么多人在讲《道德经》讲《金刚经》,真正得其精髓者一二,我们大部分时间是用自己的尺度在量圣人的思想,在这里,佛教要我们顿悟,人类是有悟性的,不断地透过语言和文字来领悟古人的心,不在于你记笔划和字形,在于你领悟古人的心。就以“悟”字为例,甲骨文的心和心脏的构造非常相似,连动脉血管都有,非常形象,这边是个“吾”——我,悟佛悟人生是你自己要去悟,所有的手法手段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我们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文字是智慧,文字承载了思想和文明,有字的字纸不要乱扔,我们现在图书非常泛滥,对圣人的言教是不够尊重的。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算的,文字非常宝贵。识古知今,读历史让人变得非常睿智,文字有哪些呢?语言是音声文字,书面上的方块文字是非常细腻的,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比拟中国的方块字,这种方块文字记载了远古文明的信息,如果你很会做学问,你就会知道书画同源,透过文字就可以和古代的圣贤先哲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讲经说法,但是我们牢牢地把自己锁在一个核桃里。肢体语言也是文字,斑马线是文字,广告牌是文字,总而言之,能透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向我们传达感情思想和道理的都是文字。当你学了一门外语就走进了一个世界,我不懂英语,那我对美国人英国人的解读一定是有误差的,语言是绿色通道。宗教有十三个定义,在中国将宗教划为意识形态,但释迦牟尼对三千大千世界的认识是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他企图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心为法王,因为我们种种的烦恼种种的意识形态使我们牢牢地包裹着自己,不能和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释迦牟尼一生当中就做了这样一件让我们开发自己的智慧的事情,开发智慧,斩断恶,把恶源斩断,让你做个有智慧的人。知识不等于文化,文化不等于智慧,这三者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你去大学学堂,是为了获得知识,那你不要去上学了,百度一下就可以了,要搜索的知识太多了,显然我们上学不是为了知识。是否拿到文凭就是文化?文是因,化是果,学文之后要化,对外是化导,对内是化性,如果你是君王,要化导你的臣民,如果你原来是刚强的人愚昧的人戾气很重的人,要化你自己成为柔软的智慧的慈悲的人。恭敬人和物,恭敬生一切善法;要安静下来,保持一颗干净的心,佛教里的大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生灭,来时欢喜去时悲,追求终点而忘记了过程,但佛陀的眼里,我们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生,也没有灭,起点就是终点,终点就是起点,抓住当下,让我们的心处于光明之中,无杂染,无得失,如如不动,坦然面对,少一分得失,多一分快乐。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三学有广泛的社会意义,释迦牟尼的本怀是要普度众生的,佛教有普世意义,戒定慧三学可以帮助我们由迷到悟,由污染到清净,由捆绑到解脱,可以说,戒定慧三学是立身之本是事业之本乃至是立国之本。
  
  4、 儒释道三家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共之处,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共之处在哪里呢?

  师父:道家以养命为主,炼丹房中术等,佛家重视修心修性,擒贼擒王,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的问题。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和佛家在初步的修行上有一定的相似,前提都是静,但着眼点不同,方法不同,境界不同。共同点都是化道,儒家鼓吹入世,立言立功立德,在人间好好活着,子不语怪力乱神,道家羽化升仙还在欲界,庄子也认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佛教提倡在做好人的基础上,法住法位,敦伦尽分,然后超越三界究竟成佛。表面上看,佛法是出世的,其实入世和出世的界限并不分明,释迦牟尼是看我们入得太深了,所以说出世法,迷和悟是相对而说的,佛法是救世的良药。我们目前走到了信仰和文化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稍微有头脑的人一定有很多的思考。多一个寺庙少一个监狱,多一个信佛的人少一个恶人。一百年前,寺院就是博物馆,和尚就是老师,我们现在吃饱了,穿暖了,我们心灵的家园在哪里?是GTP吗?是银行的存款吗?是三千万还是一个亿让你更幸福?心安才能身安,身安则道隆。心为法王,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如果没有信仰没有文化作为积淀,这个人是惶恐不安的。人一生当中,不愁贫,愁无道,提升你生命的品质。谋食容易,谋道难,这个道,小到无内,大到无外,道象水一样,无处不在,人远道而去,而道从来都不远人。佛教用法乐来形容获得大道的快乐。
  
  5、 西方的宗教为何在中国传播得那么快而中国的佛教却没怎么传播开来?

  师父: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妇女解放运动,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加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认为民族的疲惫是传统文化惹的祸,实际上,清政府积贫积弱完全是清政府惹的祸,不是传统文化惹的祸,韩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总结得很好,却没有民族的疲病,首先,我们总结错了,后来又经过了文革,我们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读书,我们失去了良好的家教和社会环境,我们从来没有反省自己,甚至我们连反省的能力都没有。西方的传教士一手拿面包一手拿圣经,当你心灵饥饿的时候,他就跟你说圣经,跟他们的快餐文化一样,迅速漫延。一个民族如果把他的传统文化丢掉了,三代人是恢复不了的。佛教对人身修养和治理国家大有妙用,我们之所以象女人一样内分泌失调正是因为缺少文化。信佛要看缘,契理契机,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不知道佛在说什么,也不关心佛在说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停留在误读的层面,很多和尚饱读诗书,但没有机会说法,一辈子可能老死寺院了。就像今天走到街上都是麦当劳肯德基一样,今天的中国面临着传统文化消失殆尽的危机,佛教面临着教义的浅表化,生活的世俗化,今天要保留心灵的净土并不容易。
  
  6、 道究竟是什么?道和术的关系如何?
  师父:道字的结构中间是个“首”,看来,悟道不能离开我们的心脑,在传统文化当中,心脑是统一的。首脑,把首放在生命和国家的最高层,但是,有个走之边,要行,学道求道问道悟道,传统文化离不开道,道是要行的,悟道不行,这个道形同虚设。庄子说,道在瓦砾,道在屎尿。道无处不在。轩辕黄帝到崆峒山问道广成子,第一次以人王的面貌问广成子,广成子默然不语,不告诉他,第三次皇帝两膝跪地爬行而去,问了广成子十三个问题,涉及到农业中草药国家治理等等,广成子一一给他作了解答。一个人王尚且要问道,我们有什么资格蔑视道的存在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存则心活,失道则心死,安身立命,自我修养,都离不开道,道确实要用心去悟。道是人类的一种经验,是方法,是规律,都对,但毕竟是两维的,是在我们思维的前提下进行的,语言也是两维的,有所言,有所不言。道可道,非常道,你一旦说出了就已经不是道了,强名曰之谓道。道和术不分家,只有悟了大道的人才有大德,一般的善事好事和悟道是有距离的,术是用来兼济天下的。有道无术是僵道,不能兼济天下是僵化的,有术无道是邪术,抽签打卦看风水乃至高科技都属于术的范畴。道和术互为表里,道是里,术是表,道和术互为体用,道是看不出来的,看不出来并不是说它不存在。学计算机的人对学计算机的人三言两语就谈清楚了专业问题,佛门中人一样如此,三言两语就知道你学到什么程度。一个悟道的人看所有的经典就像看连环画一样,因为他和古人已经相通了。佛教的五明之学,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前四明是术,内明才是道,这也是道和术的关系。一个有道的人必然是虚怀若谷的,他的心怀必然是打开的,必然是柔软的,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良好的。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地方可以看到境界的高低。道和术如鸟之两翼,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我们本来是病人,我们还不吃药,这能行吗?现在在全国各地兴起了国学热,我就给老师们建议:国学首先是人的自我修养,当老师的人先要把老师的资格立起来。自己对内学要好好地用功夫,不要急于用孔孟之道乃至用佛法去卖钱,不要对自己进行心灵的欺骗,本末不可倒置,要把关系摆正,认准它的基点。居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处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在今天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一定要认清和摆正道和术的关系,千万不要失了道,拼命强调GTP的增长,而忘记了人的内心的建设,人的良心的保养和人的内在的修养,千万不要失道,对道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通透的感悟。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7、 悟道之后怎么修道呢?

  师父:悟道之后要修道,不修道叫画饼充饥。一个人有没有道是看得出来的,一个悟道的人他是慈悲的,一个悟道的人他是充满慈悲的,一个悟道的人他是平等的。凡是把钱看得很重的人,都是没有悟道的,你的心眼被钱迷住了。贪财的被财所迷,贪色的被色所迷。过度为贪,人的基本需求不属于贪的范畴,人面对物质世界时千万要悠着点,不要过度。如果你符合智慧慈悲平等,你就悟道了。很多老百姓心里并没有悟道,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在道上了。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两句话就是佛教的闻思修。修行重要是修心。一个人生命的质量并不在于你穿袈裟还是穿夹克,而在于你的心的质量。我们太缺乏对心的修炼了,一切的修行,修心为上。一切的病毒由心而起。心的觉悟和他的外在形式没有必然的关联,我穿上袈裟仅仅是一个表法,真正心的觉悟程度只有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儒家由外到内开始教。佛教要求出家人具足威仪,行住坐卧,坐如钟,行如风,站如松,卧如弓,这几个方面可以把我们很多的疾病都治好。坐如钟,这里边有天地的奥秘,从会阴穴到百会穴有一条中脉,一个人的生命都和这条脉密切相关。坐是修行,行是修行,站是修行,躺在那里睡觉还是修行,通过形体的训练让我们达到心的空明,最终是修心,擒贼擒王,修行修心,我们都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我们的常见病,简而言之是贪嗔痴,戒定慧是药,是方法,用到贪嗔痴上,贪心,贪财贪色贪名贪利,因为贪,丧身败国,纣王因为贪色而败国,非常残忍。嗔怒嗔恨,宗教争端,民族战争,水源之争,仇恨是无明的代表,佛教要我们戒嗔,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修心养心为上,那个仇恨的心一定要透过对真理的觉悟化干戈为玉帛。四十岁以后,我们70%的病来自我们的心,我们治病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心,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当你嗔怒的时候,当你嗔恨别人的时候,对你的心进行一下解剖,我的仇恨心从哪里来?这个就叫内观,仇恨的心不可以有。
  戒痴,无知是一种病,痴一定要戒掉。戒慢,我慢,慢慢(强势人群的傲慢),还有一种慢叫卑下慢(客观上他已经是弱势人群,但他并不这样认为,而自以为是地傲慢),还要戒疑,怀疑,我们的脑子现在已经装了好几个系统了,来回跳跃,文化系统非常多,这些系统在脑子里打架,对世界信也可以,不信也可以,把自己复杂化了,是什么在作怪呢?是疑心在作怪。我们的心是妙用无穷的,疑心造就了很多冤假错案,我们都要问为什么,这是双刃剑,当你对事物进行辨析的时候,问得越多,得到的越多,而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疑惑。
  总而言之,要明白自己得了什么病,再去对症吃药。
  
  8、为什么要布施?

  师父:我们活在一种颠倒的世界中,总以为给是苦,受是乐。以布施为例,给是乐,受是苦。佛并没有在天上,他永远活在人群中。自然界有很多的伴生现象,有水晶的地方就有玛瑙,有煤矸石的地方就有琥珀和蜜蜡,石头和玉永远在一起,这就是伴生现象,你和别人也是紧密联系伴生在一起的。财布施,当你吃不了穿不了用不了的时候,你赶快给出去。钱的最大的作用在于别人需要的时候你拿出钱来给他们,而不是存在银行锁在保险柜,钱的价值在于流通。钱在古代的含义是泉,流动的,源源不断的。钱在古代是外圆内方的,圆表示流通,内方表示监狱,用得好就可以流通,用不好就蹲监狱。布施是获得人心的法宝,不要怕被人利用,不要怕付出,有人利用证明你有价值,除了财布施还有法布施和无畏施,无畏施包括救助众生苦和救助众生心。
  
  8、 佛法中空和有的关系怎么理解?

  师父:释迦牟尼佛希望所有人都能正见,正见就是如是见,就这样,本来就这样,当你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的时候,你就告诉大家“就这样”,又能怎么样呢?佛教会给人一种超然性。佛教把我们能够悟道的真如心叫正见,儒家讲中庸,翻译成白话就是面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要适度,中就是适度,庸有坚持的意思,不偏不倚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佛教讲中道,阿姜茶在修行中有一个故事:有个小孩领着一个瞎眼的老人去集市,一会往左一会向右,这个老人就不耐烦了,你一会让我向左一会让我向右,你到底要我怎么样?这个小孩就告诉他:为了让你到集市上去,因为没有一条路是直的,不得不这样拐来拐去,局部看来是弯曲的,但这条路总的来说是直的,有些路看起来是直的,但反而却是弯曲的。释迦牟尼讲空讲有,是为了让我们对有看得明明白白,对空领悟得更为深透,不要沾在两边,如果落在空的一边,就消极厌世,消极厌世的人活得没有价值,但如果把金钱权力地位看得特别重,执着于有,这种人简直是五浊恶世的凡夫,这样也错了,要行于中道。
  佛教里讲中道是讲得非常深的,释迦牟尼讲了一个比喻:就像河流里漂木头,不要驻于左岸,也不要驻于右岸,沿河流顺流而下漂到大海,这就是中道。执着于有是凡夫,执着于空是断灭见,要行于中道,这里边妙不可言。翻译成白话:我口袋里有金卡,并不以金卡为自豪,用完了就有,没有了也没关系,人的心永远不要随外物所转所牵绊,让心活在世间不被世间所拘泥。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竹密不防流水过,山高不碍白云飞;达到这种境界,你的心身就是自在自由的,你把它看空了,是一个错误,你牢牢地把它抓在手里,也是一个错误。正见非常重要,邪见的人就走上了邪路。不正确的思想产生了偏见,把相续的世界看成是断灭的,这类就叫断。人活在世上都执着于自己这条命,在外形上不断执着,这个是身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如果你真的很讲究人生的质量,贪嗔痴慢疑见是我们身心的六大毒素,把这六大毒素排除干净了,你当下就是佛,当下就是圣人,当下就清净自由。
  
  9、 如何看待烦恼?

  师父:烦恼无根烦恼是无根草,释迦牟尼领悟到:一切生命都在生老病死当中,一切物质现象都在成住坏空当中,一切的精神现象都在生住异灭当中。无烦恼,也无烦恼可断,不要执着,本来就这样。
  
  10、 慈悲心是利己还是利他?护生即护心,以慈悲自养其心,这能否真正利人?

  师父:大智慧必是大慈悲之人,悲智双运,慈悲和智慧是两个翅膀。凡夫都是顺凡情则乐,逆则苦,实际上,乐是假相,苦是本质。很多人一辈子就是给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这种坑当然不仅仅是财色名食睡贪嗔痴慢疑,有时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可能害了你一辈子。悟佛,悟到空性。善恶显然是一个道德观念,而道德是在人群里建立的。修行必须和自己搏斗,光觉得好玩是不行的,读你不愿意读的书,吃你不愿意吃的药。
  
  11、 如何理解佛法中的不可思议?
  师父:比如舍利子现象。舍利子是出家人的灵骨,因为出家人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又翻译为坚固子,到目前为止,没法测验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些舍利子,是修行的证明,让后来的修行者看到舍利子生起无上的信心,是表法的作用,并不奇怪。另一类的舍利是超出我们的经验的,一个法师讲经,他讲的法和佛陀完全相应的时候,天上会掉下舍利来,过去古人刻经的时候会在经板上蹦出舍利子来,抄经的时候在笔尖上掉出舍利子来,这叫感通现象。不可思议有准确的含义,第一是诸佛菩萨的神通不可思议。九华山有十三个肉身不烂,我们见到的太多太多了,这已经不需要去证明了。科学正走在路上,还没有回家,真正的科学是科学的精神,我们人类在地球上还处于婴幼儿阶段,不要盲动。第二是诸佛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对教育的研究非常深刻,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对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他的思想是个完整的系统,他一生当中自始至终讲的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就是个大医王大药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乃至于出家人长痔疮,他就专门讲了一本治痔疮的经,告诉比丘尼不要吃辣的东西要坐在干的地方……还有一个不可思议,诸佛菩萨达到的境界众生不可思议,因为众生处于有情的世界,看不见摸不着的他就不能相信。

 

(责任编辑: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