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行愿品》至少有三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大家要准确的领会:
第一呢心里头要非常的清,它是一部大乘佛教经典,什么叫大乘经典呢?就是说呀,它像一条大船要把芸芸众生,从烦恼此岸送到对岸去。具有广大智慧广大心量,这是我们大家必须要了解的。第二点呢,它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一个品了。那么什么叫《大方广佛华严经》呢?这是大乘佛教经典,使我们很多的祖师开悟成佛,使芸芸众生能够发大心,然后呢?解除烦恼。如果呀对《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的题目讲下去,那咱们这个时间是不够的,我只能在这里作一个引导,为什么叫大方广佛华严呢?大,是说佛,它的法身非常大,它的法身很大,法身光芒遍照一切处,法身像虚空一样,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凡夫的心去揣摸一下,像虚空那么大。
那我们凡夫为什么平时会遇到很多烦恼障碍呢?是由于我们的心量、智慧不够大,我们的心量、智慧能像普贤菩萨那样,像虚空般广大,那我们的烦恼障碍就会少得多。这里简单地给大家奉献一句名言:心大,事就小,心小,事就大。记住这句话,回到你们的生活当中,处处用,处处得益。那么什么叫“方”呢?在佛教来看,上下虚空,左右虚空,东方西方合起来,叫四维上下。四维上下的空间,诸佛菩萨的功德无不周遍,所以叫“方”。那么什么叫“广”啊?“广”呀,佛菩萨他的恩德啊,他的光芒啊,遍照一切处,不舍弃一个众生,六根普被,所以广大,就像天上下雨一样,五湖四海皆得到雨露。所以被称为“广”。为什么不可思议呢?平时我们讲话的时候都会用到“不可思议”,准确来说,就是凡夫的嘴不能够议论,凡夫的心不可思,不能够猜测诸佛菩萨的境界,因此简称“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有三个内容:第一个,诸佛菩萨取得的智慧,凡夫心不可思,口不可议,这是第一个不可思议。第二个,诸佛菩萨达到的境界,凡夫心不可思,口不可议。第三个,诸佛菩萨他的心量广大,凡夫从他的角度、他的位子不得心思,不可口议,因此叫“不可思议”。那么怎么会有解脱呢?这只是相对于众生来说,凡夫众生受到生命的局限,受到心量的局限,受到智慧的局限,他不能够像诸佛菩萨遨游虚空,因此不能够解脱,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凡夫烦恼,一个人会修行呀,要尽可能地断除自己的烦恼,大智慧有了显现,就等同于汪洋大海,就等同于虚空,所以呢,就得到了解脱。众生不能够解脱,第一个是心境不能够解脱,第二个是行为上不能够解脱。心境不能够解脱,它以自我为圆心画圆,所以说他自私就不能够解脱。行为上来讲,它的行为不圆满,行为有亏缺,因此它埋掉了生命的妙韵与潜能,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够像菩萨一样来去自由,因此它就不能够得到解脱。心境不能解脱,行为不能解脱,又有空间的局限性,和诸佛菩萨的境界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我们学佛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理,看好自己要走的路。
为什么叫《华严经》呢?这是佛教的宇宙观,也是佛教的世界观,在诸佛菩萨的眼中,看到我们的宇宙,茫茫宇宙,都有无量的花海、香海,重重不尽,它美妙而不可言,“一叶一世界,一花一如来,”这是我常常会说的,极乐世界“一花一如来”,就是对佛世界最好的描述。一滴水当中,能够有大海的品质。这个是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向我们表达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经呢?经是为凡夫众生的修行指引的方针和道路,我们按着这个方法,就可以去成就佛。释迦牟尼佛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思想体系,修行方法,凡夫众生要是能够全面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思想体系,并且按照这个去修行,我们大家就能够获得很多的利益。经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经验。如果按照他的经验,我们同样可以从由一个凡夫走向解脱,走向圣人。
2008年10月01日(第二届弘法之旅第二日)
大家好!我们的诵经安排得非常好,如果在诵经的时候,能够与你们相应就更好了。用自己的心与经义相应,那么我们必须对经义有所了解,如果了解了经义,我们在诵经的时候就可以经义境合。这样啊,只有恒诵,因此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头,我们对于普贤行愿品,最好有把握。普贤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在中国四大名山当中,他在峨眉山骑着一头大象。大象在古印度是一个表法,是一种发愿的表示,大象在过河的时候,它深深地踩着河底,高高地昂起头,走过河去,而不是象鹿和羊浮在水面走过。那么同时大象的力量非常大,不是一般的小毛驴,和其它小动物能够阻挡;那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是佛教的智慧崇拜,是大智慧菩萨;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菩萨的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个愿是非常大的,大愿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对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他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所以呢,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弘法道场。
这四大菩萨的悲智法身,也就是说四大菩萨合而为一,就是佛最圆满的体现,我们应当这样去朝拜名山,去理解它。这个经的题目当中“行愿”是一个核心,为什么叫行愿呢?行,是行持,愿是愿力,那么我倒过来讲,一个人在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须要立志。此人也,彼人也,我也是人,别人能够做成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够做成呢,往往是少年时期没有立志。中国的大药王、医学家李时珍,在遍尝百草,写《本草纲目》的时候经尽磨难,他的父亲就告诉他说,你要永远记住“有志者事竟成”。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和诱惑,你如果立了志的话,就可勇往直前,这是个世间法。那么佛法与世间法是相通的,唐僧取经,就经过了八十一难,那他的志愿就是要取到真经,如果他见到了国王优厚的待遇,他就向国王投降,他见到了美女,就向美女投降,他见到了妖魔鬼怪就屈服于妖魔鬼怪,那他的真经就取不到的,所以说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愿的第二个特点,更是我们凡夫众生所不能想象的。一切的菩萨,他们之所以有大智慧,能做出辉煌的事业,那就在于他的大愿,愿相当于大海,相当于容器,智慧相当于水。只有当你的愿大了的时候,智慧自然而然由心而发,如果你的容器很好,很小,它必然只装很少的水,如果你的容器很大,它就装很多水,就象大海一样广袤无垠。请记住这三名话,我们的心量增大了没有,我保持着智慧的增加没有,我的心愿清净了没有,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要当成一面镜子来照。如果把我们有很多的佛学知识,我们又到寺庙里头做了很供养,但是我们的烦恼不断,——不断,说明你没有真的信佛。
所以说智慧与发愿之间有着内在紧密的联系,如果你认为你的智慧不够圆通,不够大的话,你一定要发愿,类似这样的案例,可以举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讲了。那么我们再来讲行,行,就是实践,因此说实践实真知。
十方明理,很重要,佛说理论讲的头头是道,也不错,但是如果你的理论与你的心性没有交涉的话,那是空知。就以礼佛来讲,因为普贤菩萨的第一愿,礼敬诸佛,为什么要礼敬诸佛呢?首先向大家申明,不是释迦牟尼佛和诸佛菩萨特别计较,说你进了庙拜拜我,我就高兴,你不拜我,我就不高兴,不是这样的。因为礼敬诸佛是礼议,是一个最普及最殊胜的修行方法。它对治我们的什么样的习气毛病呢?就是克服“我慢”。善财童子在《华严经》当中有个五十三参,他参到普贤菩萨的时候,普贤菩萨就告诉他说,我生生世世无始劫以来,礼敬诸佛,一切的修行人,一切的有道人,一切的善知识,只要你能告诉我真理,我化身千百亿,我都来拜你。如果有这样的一种心量,有这样的一种学习功德,大家想一想,人间的哪一种知识我们不能获得呢?因为我们往往把心塞得满满的,滴水不进,我们会把腰杆挺得很直,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人,所以变成最脆弱的人,变成了最无知的人。所以把礼敬诸佛一定要放在心头。那么礼敬诸佛最高境界是能礼敬空性。当你拜佛的时候,拜到物我两空的时候,拜到三忘的时候,就达到了拜佛的最高境界,能拜佛的我和我被敬拜的佛,全部忘掉,这是拜佛的最高境界,最殊胜的修行法门。还要告诉大家,在我们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表达当中,说由第一愿及至到第十愿,可是我们不能够解义。因为呀,诸佛菩萨的大愿是,一愿中摄受十愿,十愿当中了解十愿,愿愿相知,愿愿相摄,智智相告,智慧与智慧之间互相辉映的。我们人类的语言,他是有维度的,诸佛菩萨的境界不能用人类的语言表达。但是,对芸芸众生又不能够不去讲经说法,一定要透过文字了解到诸佛菩萨的心量和他的智慧缘起,第二就说呀,称赞如来,表彰、表扬称颂。这句经文的落脚点在“如来”两字上,什么叫如来呢?《金刚经》当中说,不来不去,是为如来,如如不动,如是真如。一个大修行人他可以进入到一个如如不动的世界,宠辱不惊,八风吹不动。所以用佛来表示,让清净的这种心和法界合为一体,空空荡荡,尤如虚空没有来去,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在心经当中用十二字,涅槃的境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果我们有礼拜诸佛的心,有称赞诸佛的心,大家想一想,在在处处都可以修行,在在处处都是道场。道场在哪里?道场在你的心里头!所以说,佛法僧永远同在,这是自性三宝,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