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学六问,禅人六答

时间:2012-11-28 17:54  来源:洗心禅寺   作者:妙华法师    摄影:  点击:
    第一问:中国佛教向何处去?
    这本不是乡佬野僧该问该想的事,该谁想谁问不言自明。佛教有史以来形成的规制正在逐渐消失或者被淡忘,不论是十年浩劫造成的青黄不接,还是自身建设不足造成的淡忘,反正丛林的学修、请职、安养等传统正在消忘。以挂单为例,从形式到内容几乎名存实亡,代之而起的是各类社会关系或利益团体,已经给真正有学有修的参学人造成困境。当然地十方选贤制丛林也就几近名存实亡了。更要紧的是八大宗风要不要继承,如何继承?继承之后又如何发展?面对文化、科技的新提问我们能不能回应等,需梳理表明的东西不少。

    第二问:丛林还是小庙?
    丛林是以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为基本形态的,说白了丛林是法制的,而小庙是人治的。而不在于寺庙的大小。

    第三问:用人之标准是什么?
    概而言之,寺院又叫道场,由此可知,学道修道是其核心。以道感人,以法摄众,选择戒法清净,以法惠人就是最基础的标准。而其它条件则是这一基础之增上缘而已。

    第四问:自利与利他?
    大乘佛教从理论上认为自他两利是同时的,而在个人的宗教实践中,没有自利之基础,如智慧、福德不具,妄言利他是不现实的。如认识不清次第不明往往误己害人。

    第五问:形式和内容?
    佛教的形式很多,往往很讲形式,有人认为太不必要,而有人认为形式很重要。简而答之,一切美好的事理都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而不是顾此失彼。但是,当形式已经对内容造成限制时可舍去形式。

    第六问:住山、闭关是必须的吗?
    每个人的发心不同,行迹也不相同。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为什么住山?为什么闭关?自己要心知肚明,而且要具备条件,不可盲目。不住山并不等于没有修行。严净毗尼是修,深入经藏是修,发心做事参禅念佛皆是修,只是要法从心生,要上路,而不苟且涣散而己。

(今问六答,以后再论)
                                          
                                            妙华法师
                                           2011.10.16
 

(责任编辑: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