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华法师2012年10月24日山东师范大学讲课录音(四)

时间:2012-12-24 16:22  来源:洗心禅寺   作者:妙华法师    摄影:  点击:
    那么,第四个阶段,为了让大家拓展思维,尽量交流得信息量大一点,我就把现代佛教的流派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释。我在前面讲了禅宗和净土宗,也就说我们大家现在所接触的佛教往往都是禅宗和净土宗,但是我要强调一点,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讲,不管是禅宗还是净土宗,戒律都是它的本色。我为什么要讲这句话呢?因为你们现在在大专院校,也有禅学社,也有人在说禅,但是,往往是野火禅、是狂禅、是干慧,动不动就“喝佛骂祖”,这其实是要不得的。尤其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知识分子挺多。以禅宗来说,它要这个人真正的学养、修养和修道,要“定慧相资”,既要有定力,又要有慧力,定和慧互为因果才是比较完美的。然而我们有些学者因为读了几本书,会讲佛教的故事,甚者也有一点悟吧,因为我们大家现在接触的有些邪教,它在某个方面也是有所悟,(但)悟偏了,悟邪了,然后执之一端,类似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就是脱离现实去说一些东西,这个东西会不长久,慢慢会被社会扬弃掉。
    而净土宗是什么情况呢?虽然说很多老太婆都在念佛,让我们感觉到悲观的是,当然也有很多的大德,有些大德居士,他的思想和智慧都是比较圆融的,比较饱满的,而有一些人是迷信,是功利的,不超出两个范围,一个是迷信,一个是功利的。我们说他迷信,他不讲理,他把佛教基本的道理没有搞明白,他就盲目的追求崇拜,而其崇拜到极端,这就属于迷信的范畴;另一部分人是功利的,认为我念了佛我能得好处,这已经背离了信仰的基本精神了。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佛教是讲智慧的宗教,佛教是非常讲理的,它不但对于现实的人生有所建议,就是对未来的科学也是明灯。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爱因斯坦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望之不远;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行之不远。”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把我们看似对立的宗教和科学都能够统一起来,所以,这需要慧根也需要学养。
    最重点的是利用宝贵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人间佛教。
    民国年间出了个太虚法师,他只活了54岁,他在焦山等地讲学的时候,就提出了人间佛教,并且从经典里面找到了理论依据,说:“佛在人间成佛,不在天上成佛,佛在僧数。”等等,提倡人间佛教。他为什么提倡人间佛教呢?因为当时的民国年间,有这样一种佛教界的乱象:经忏佛教、鬼神佛教、死亡佛教。他面对这种鬼神佛教、经餐佛教和死亡佛教,他特别伤心,他说:“这哪是佛的出世的本来啊?”说句不好听的话:“把佛法糟蹋得够呛。”他对这个现象不满,所以提出人间佛教。人间佛教里面有三大内容,叫三大革命。当然这也是受日本或者西方学潮的影响,提出了三大革命。第一个革命叫教产革命,第二个革命叫教制革命,第三个革命叫教理革命。前两个全部失败了,只有他的教理革命成功了。教理革命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主张,四句话:“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再翻译成白话是说:“你不要整天给我谈这个天堂地狱,天堂地狱的根和因就在你心里,你把人做好了,再跟我来谈佛。如果你把人都做不好,你整天跟我谈佛,我就不信你,你就不给力,你没有正能量。”他的用心是很苦的,只有他的教理革命成功了,现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大陆、台湾、韩国、日本,都受到他“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
    为什么他的教制革命和教产革命失败了呢?他在教产革命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张之洞的“庙产兴学”,读过民国历史的人一下就知道。其中有一个法师叫寄禅法师,到教育部去请愿,被人打了两巴掌,回到北京的法源寺以后吐血而死。就是在当时庙产兴学的情况下,他提出了教产革命。因为房产和土地的原因,当时有很多子孙庙的方丈,他就是法人代表,他就是这个寺庙的庙产所有者,其他的出家人到那里去以后,用我们现在话说:“是给别人打工的。”他想让你四点钟走,你拖到四点半都不行。于是,他提出这个教产革命就是说:“到寺庙里的每一个出家人,庙产就有你一份,你说我犯错了,必须要公示于众,如果你讲得不在理,我就不走。”就等于说是在追求自由和平等。这就是教产革命的来源。比如说,过去的庙是哪个地主、资本家、善信、官方建的一座庙,请来一个方丈往这里一坐,这个庙就是他们家的了。那么,最终的结果会导致什么呢?就导致“只许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很多乱象就是由子孙庙产生的。于是,太虚大师就提出了教产革命。那么所谓的教制革命呢?我穿的这个大褂,这是汉服,你们现在大家看到的有些出家人穿的衣服是这里中间开口的,那就是太虚装,那个圆的帽子和中间开口的衣服都属于太虚装。太虚把日本白领穿的衣服演化成我们今天出家人穿的衣服,他的理由是什么呢?在佛陀时代是“三衣一钵”,到了中国以后,你要工作,你要劳动,如果你穿这样一个大褂的话不方便,他认为那只是个包装,如果我们把这个包装换了统一贴上标签,说这就是和尚服,那不就OK了?你何必搞得那么别别扭扭呢?!于是,你们大家看到的今天的佛教界穿衣服是混乱的。穿衣服为什么是混乱的呢?没有细化环境,没有人说统一穿什么服装,本来都有严格的标准,在汉唐的时候,尤其是唐宋,它都有严格的标准。法师穿橙色的衣服,律师穿黑色的衣服,禅宗穿灰色的衣服,净土宗乱穿衣,他拿的道具和他穿的衣服,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个宗派的。我只能够一言以蔽之,我们现在庙里吃的是罗汉菜,我们目前也就是罗汉菜,没有什么(特别),经常有人问说:“你们穿衣服有没有区别?”只能说在大的法会上,比较庄重的正规的场面,能够分出来大法师和普通僧众,平时没有。因为我们今天的中国佛教没有僧级,没有戒别,没有职位职称,也没有学位支撑,当然这是属于另一个方面,说来话长了。
    人间佛教的思想在今天的中国影响深远也影响巨大,并且他明确的说,人间佛教思想和文化科学时代是契理契机的,即“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只有这样佛教才能健康的发展。
    可能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给大家漫谈佛教,我尽可能的详略得当,把该讲的也讲了,我的话也讲完了,当然,我不是做学问的人,讲得有缺漏的地方和口误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提问:“请详细说一下‘不二思想’。”
    答:禅宗的核心思想,或者是般若思想的中心思想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这个思想出自于《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是古印度的大富长者,有老婆有孩子有田产,甚至他有时间还到赌博喝酒的场合去,这个在别人来看,这是一种很污染的生活方式,但在《维摩诘经》里面说他:像莲花一样,出于污泥而不染。我们在世界哲学里面常常会接触到两种或者多种以上的思想,一种叫“二分法”,可能不需要我解释大家都知道,一分为二;但另一方面,从整合融合和合的角度来看,二而一的方法,我们可能会把事物认识得更明白,目标更明确,境界更清楚。但有些情况下,恰恰是二合一更好。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思想不但要“一分为二”还要“二合一”,因此这个口诀就是:“一而二,二而一。”这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这是一个理论性的纲要,具体从实践上来讲,比如说我们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首先,大家要清楚,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相对立名的,没有主观世界就没有客观世界这样一个概念,没有客观世界也就没有主观世界的概念。于是,在《维摩诘经》里面说了这样一句话:“心净则国土净。”他从修性的角度来说:“心净则国土净。”就是说:“人的心干净了,这个国家就干净了。”于是,就说东方琉璃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都是由于菩萨,由于他们心净,他们建立的世界就是干净的。就像陶渊明闯入桃花源一样,进入到桃花源感觉很好,出来桃花源再找就找不到了。那么这里面除了论述以外还有一个更加明晰的说法,这是我对国家环保的一种说法:“鱼总在水里,鱼如果不在水里就不需要长出腮;鸟总在天上,如果不在天上没有空间,它不需要长翅膀;人总在地上,是因为我们有腿。”通过这个道理你就可以知道,就是讲到环保的时候就要非常的清楚,我们和环境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不二法门”,谢谢!
 
    提问:“请法师开示一下,我们这些高校的老师以及研究生和博士生,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学佛法,怎样在生活中正确的看待佛或者是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答:先讲传统文化吧,如果你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不管是佛学、道学还是儒学,有一对概念非常重要,如果你把这一对概念悟透了,基本上你的思想就可以建立,就像一颗大蒜,就找到了中心的那个东西。传统文化中的这一对概念就是“道和术”,我们学知识、学文化、挣钱、有车、有房、有电脑,这都属于“术”的层面,是现象世界。那么这个“道”是什么呢?道是形而上的,它不能放在秤上去称,也不能用尺子去量,它也没有颜色。老子对道是怎么样描述的呢?他说道“其小无内,其大无外”,他为了给他的学生把这个抽象的“道”讲清楚,他说道如水,你看这水放在一个圆的器皿里,它就是圆的;放在一个方的器皿里面它就是方的,你给它零下的温度,它就变成冰;你给它零上一百度,它就变成气。它无处不在,无处不用,但是你很多时候看不见摸不着它。传统文化要求一个人“求道、问道、悟道、修道”,这是一种心理的思想线路。具体到一个知识分子,在今天社会当中,怎么样来安身立命?我觉得也很简单,就是“戒、定、慧”,这是一个纲要。所谓戒,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说:“一个知识分子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或者变成一种人格教育,就是要“有所恪守”。我不能看见别人升官,别人发财,我就放下我的学术不研究了,我也去升官发财。物各有命。再形象的给大家讲,像《岳阳楼记》,其实岳阳楼的建筑很小,在中国的景点建筑当中它并不算大的,岳阳楼为什么出名呢?就是因为那一句话,就是因为《岳阳楼记》里面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谁做的?这是范仲淹和滕子京做的,这是当官的恪守,也可以说是文人的恪守,因为过去当官的就是文人,文人就是官人,因为科举制度,他是一体化的,他有所恪守。按照孔子要求需要三立:立言、立德、立功。你既然是知识分子,你婚姻不幸也罢,你挣不到工资也罢,你不被重用也罢,那你必须立言。如果你最多可以活到100年,你最大的价值就是为后世立言,但是讲到立言的时候,又是出现一个问题,孔夫子很谦虚,他说:“我述而不著。”他为什么“述而不著”呢?是因为他发现他的老祖宗把天地、宇宙间的大道理已经穷尽了,我只需要整理、梳理,我不需要在这里大放厥词,所以说他“述而不著”。那我们现在有没有立言的资本?我们的整个教育当中,其实对于青壮年来讲,是人格确立,对于成人来讲,你知识分子就应当立言,不管你经受了多少苦,你最终要把你的思想、你的精神留到这个世界上,这就是你最大的价值。那么其他的行业,可能就要立德了。人类的传递有“有形”和“无形”,有形就是生儿育女,我们都有爷爷,这就是有形的;那么还有一种无形的生命的传承和家庭的传承,这就是德的传承。德和道之间又是一对概念,“有大道者方有大德”,如果你没有大道,你这个德是小恩小惠,那都是骗人的鬼把戏,所以说,悟道者方有大德,就是真正的达到一种“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的那一种状态,佛教里面叫“菩萨精神”,那才可能有戏可做。那么对于司法军官等人来说,就是立功,我虽然可能会在战场上死掉,我可能会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被埋没,但是你不要忘记,放弃你最终的价值就是立功,为国为民立功,这是你的最大价值。当把你的方法、你的思想和境界合二为一的时候,你就是最幸福的人。现在不是有个最热门的采访“你幸福吗?”他没有问我,他要是问我,我会说:“我很幸福,我天天往外送书送光盘,人家请我讲课,我讲课很痛快,我根本就不会想你给不给我钱,你不给我钱没关系,你让我讲话我就感恩你了。”所以说,人生要回答三个问题,当然这是对普通老百姓讲的,知识分子可能想得比我明白。你想做什么是兴趣,你能做什么是能耐,你该做什么是社会需要。当着这三方面合二为一的时候,你就很快乐。我们现代人的心身分离,叫亚健康或者准精神病,是什么造成的呢?不想干的因为工资高因为有功利,我偏要去干;该干的东西我又不想干,因此就造成“心身的分离”,问题出在这里。那么,同时我希望在文化的平台上和传统文化的背景上来谈佛学,如果离开这个文化的背景和传统文化的背景来谈佛学,佛学就显得非常的孤傲、清高。也就是说,你就是把这些理论学懂了,你发现你回到社会上却用不上。所以,要慢慢的通过听经闻法、读书和思考理出一个思路来,建议就是天台宗,天台教法是最适合知识分子的。谢谢大家!
 
    提问环节:
    提问:天台宗智者大师提到一个观点叫“三千一念”,我们以后看问题如何才能达到像智者大师一样?佛说“苦集灭道”而正常的是“集苦道灭”,这样说有何因缘?佛家讲“戒定慧”,由定生慧,在隋唐时期八大佛教宗派之中有没有每一宗在讲“定”和“慧”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形式吗?谢谢法师。
    答:你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其中有的问题,我认为还得来开一个讲座,你问的问题确实很大。我先把前面两个问题回答一下。
    佛在初转法轮的时候讲“苦集灭道”,然后我在讲解的时候告诉大家是“集苦道灭”,其实很简单,这与我们的情智和思维相关。由于佛和菩萨的系统比较庞大,他的智力比较高,他看问题的时候是从因说果,那么他涉及到教育学方面,他对于学生先讲结果后讲原因,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新闻联播,先告诉你哪个地方出事儿了,然后再告诉你什么地方、什么原因出事,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说“苦集灭道”,我们都会有一个切身的感受,人生很短暂,这是苦,人有时候会遇到天灾人祸,这也是苦。我们所说的“苦”的内容很多,有内苦、外苦,有四苦,就是“生老病死”苦,还有八苦,除了“生老病死”苦以外还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和怨憎会苦。既然这么苦是什么原因呢?其中有一部分条件是属于自己的心理行为导致的,因此他是先说结果再找原因,他是一种讲经说法的方便。
    因为我原来是学教育学的,我非常知道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如果你一股脑儿讲下去,重点就不突出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佛他打比喻、用的概念和他的思路以及文章的结构来说,他是个大教育家。比如说在古印度最贫穷的摩揭陀国,他给那些普通老百姓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百喻经》。《百喻经》里面都是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面都充满智慧的火花。这个因为时间的关系就给你讲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明白了。
    我们现在看到虽然智者大师说:“一念三千,三千一念。”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我们内心的光明境当中又是一念。这个话题怎么说呢?在古代中国的哲学里就发现,“取之一槌,日取三断”,也就是说你拿个棒槌来,每天取三段,“日有所取,日取不尽”,也就是说你每天剁,剁到最后都剁不完。微积分。
    如果我们再明白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运用科普知识对老百姓讲的话,所谓时间和空间就是人的感受,就是人的错觉,你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所产生的错觉(不同)。一个人在飞机上,一个人在火车上扔苹果,和一个人站在地面上,它是时空的错觉。用现实生活给你举例,如果一个人蹲监狱,一年就是十年;如果一个人谈对象,十年就是一年,就这么简单。所以说,这个世界,时间和空间是无量的、无边的。因为这样的原因,我推测可能对于开悟的人来说,他是联通公司,所有的网络信号他都能接收到,对他来说没有障碍没有空间,所以说“一念三千,三千一念”。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个理论证据呢?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无眼耳鼻舌身意”,那好多人一听这句话就想,佛说:“我没眼睛没鼻子没耳朵。”实际上他在说什么?人开悟以后,和诸佛菩萨他的思维没有法界没有疆界没有阻隔,他和整个时空融为一体,那样一种状态就是没有边界。而我们普通的人在母腹当中会有一个胎胞,这是物理性的,不用论述,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精神领域当中,也有一个膜,在物理学上叫膜,你所受的教育,你文化背景,和你的民族的种性,甚至包括遗传基因在内,它形成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网,一个膜。你想问题会这样想,不会那样想。于是,你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去,你看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解读,你会恍然大悟:“哦,还有一群人是这样活着!”那就是说,你走得越远,你心理的构架就越庞大。古人就提醒我们,说一个人怎么样来超越自我?那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除此以外,在我们人间的有为法的范围,你没有别的办法,就得读书走路。读书里面窍门很多,走路窍门也很多,走路,我们把它看成是眼、耳、鼻、身的一个拓展。比如说我妙华本来在村里坐着,我现在离开我们的村子,我走了很多地方,我走的地方越多我的见识越广,那我的意识界就没有疆界了。更何况我们通过一种内修的方法悟道,如果一个人悟道了,不给自己设立屏障,佛教叫“烦恼障”,不给自己设立屏障就叫“烦恼障”,如果那样的话,你才能超越自我。
    因为时间的关系,你问的最后的一个问题课堂上实在是没法回答。不是不能回答,是没法回答。谢谢!

花絮:
    老先生:我是山东艺术学院的画油画的教师,我今天早上在山师大看到妙华法师来山师大讲座的通知,回去以后,我就把我读《心经》的感悟写成书法,让法师一起看看。
    我是画油画的。这是我的一个感悟心得。自在观照,佛性直指五蕴空,色空本无界,一然法相明,静心无碍,慧觉拾所得,皆空灵,原形返本,一瞬三世通。
    这“原形返本”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是搞艺术研究的,跟千佛山那边的法师学了一部分《心经》和《金刚经》,我觉得,刚才你说一个深知佛性的人,包括道家、佛家、儒家,三教回归到人的原本状态看,就是希望大家睁开慧觉,自在观照。比如说你关注自然,走在路上,看到同学当中一片生机一片光明,这随着你心性开悟,我觉得原形返本,一瞬三世通。所以说如果你真正的心性观照到大自然充满生机,观照到本相,真如。所以说你在这个状态下,返回本性,你每写一篇论文,你每画一幅画,每出一部作品,每写一首诗都是天下唯一,但是又是本真特立的。
    答:没想到下午还遇到一位知音,添了一个花絮,这位老先生讲的非常正确,佛教里叫“印证”,他对于佛法和心经的领悟回归到我们原本的觉性,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敞开你的心扉,去觉悟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每一幅作品、每一个举动都是你本心的表现。所以说得非常好。看来这个佛法确实是慈悲、智慧、平等的,众生皆有佛性。没有说佛法非得在庙里面,看来佛法在众生的心中。谢谢!

录制:高原松
校稿:悟 湘(刘巧霞)
 

(责任编辑: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