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2-03 14:33  来源:洗心禅寺   作者:妙华法师    摄影:  点击:
    《金刚经新说》第二版
    作  者:妙华法师
    出 版 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6月第二版,2006年12月第4次印刷
 
    内容简介:
    《金刚经》对于现代人而言,是明心见性的宝筏,是断除烦恼的利剑,是智慧的试金石。一言以蔽之,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需要《金刚经》。
    《金刚经》是600卷《般若经》的精神所在,共5700余言,阐明三种般若:1.文字般若,即通过语言文字使人们理会到真理本身;2.观照般若,即通过真理使人们迷途知返,看住自己的心念,也就是用真心看住妄心;3.实相般若,即真理的本质,也就是本来面目,真如法界。《金刚经》以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佛语,教人闻之,“超凡入圣,永息迷心。”
    在讲《金刚经》的时候,作者一方面将领悟到的经意,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尽可能的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佛法指导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佛陀的教法中有很多对宏观、微观以及人类心理的表述,都是以智者的亲证为依据的,在我们没有证得的时候,只有用世间的方法来论证它的博大精深,体悟其奥妙之处。作者和前人所不同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思想来阐释、论证经文中佛陀的“悬记”,为大众释疑,以便大家“藉教悟宗”。
    全经以般若统领,以十种波罗蜜为纲目,以破人、我、众生、寿者相为己任,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断除迷惑,显现出本有的清净心。
 
    文章节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位傅大士是个文化人,他的法号叫善慧。在年幼时,他父亲以捕鱼为生,他7、8岁时,父亲常带他到湖边去,父亲每每捕了鱼就放到鱼笼中,让他看着,鱼笼一半在水里,不让鱼跑掉,也不让干死。他把这个鱼笼沉到水里去,大家想沉到水底下鱼自然就跑掉,他在岸上说:该留的留,该去的去。口里念念有词。旁边的邻居说你养了个傻儿子,你辛辛苦苦打的鱼,他说该留的留,该去的去,全放跑了。当时看他憨头憨脑的,长到17、18岁时,有一天,有一位法师对他说:“你应出家,将来你可以成为一代祖师,助佛弘扬佛法。”后来他果真出家了。出家后,专心研读《般若经》,智慧无碍、辩才无碍。在江浙一带影响非常大。有一日,梁武帝去请他讲《金刚经》,盛况空前,文武百官都来听经。香花迎请,他上了法座以后,把扶尺往桌上一拍,就下法座走了。国君就问:我请你出山讲《金刚经》,你还没有讲下座就走。他说:《金刚经》已经讲完了,你还没听懂?梁武帝由此而开悟。这是关于善慧大师的公案。通过这个公案,大家知道如果从文字上去求,以所知障而障碍了自己的心情,就难以悟入佛法。
    心情越淳朴,甚至说越憨,越容易开悟。对世间的得失越挂在心上,越聪明越难开悟。寺庙当中那些苦恼的人往往是先别人而觉悟者。一个人失去了世间的一个物,客观上就增长了一份道心。世间的财色名利贪恋越多,越难以觉悟,与佛法相违。佛法先要我们出离红尘,先看到人生、宇宙缘起的假象,然后再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金刚经》让我们破除四相,人我众生寿者相,哪里还有一个听经的人、讲经的人,哪里还有是非呢?这是从体上讲。从用上讲,世间上还是有真善美,有假丑恶,有善法,有恶法,这并不矛盾。初学佛法的人以为佛在这本经里讲这也有,那也有,那本经里讲那也空、这也空。尤其学了《金刚经》,这也空、那也空,念佛求生西方是实在有还是空?大家不学佛、听经还没有问题,反而学佛、听经后问题一大堆。在《百喻经》就有一个故事说:有两个比丘出门去托钵化缘,走到雨林当中,有一比丘被人射了一箭,和他一起托钵去的比丘是一个比较愚痴的比丘,他跑去问佛:佛陀你是智者,他结了什么冤仇,别人会射他一箭,这个箭是铁做的还是木头做的,有没有毒呀?问了一系列问题。佛陀说:愚痴比丘,你如果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中了箭的比丘早已没命了。你首要的问题是把那个箭拔下来,给他药,疗他的伤。世间的学问,有很多领域,更何况出世间的佛法?你听了佛法以后不去治疗自己的病,而是带了一大堆问题去朝三暮四,那么恐怕穷你毕生的精力,这些问题也问不清楚,你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人身已经失去了。学和修可以循序渐进,如车之两轮、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功德芳名:五台山大显通寺两序大众及智音法师

(责任编辑:悟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