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之六(续上)

时间:2013-02-11 17:03  来源:洗心禅寺   作者:妙华法师    摄影:  点击:
(续之六)
 
    吉藏义疏说,三转分别是:一、示转法轮,说这是苦、这是集,这是灭,这是道。二、劝转法轮,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证转法轮,苦我已知,不复更知;集我已断,不复更断;灭我已证,不复更证;道我已修,不复更修。第二句,肇注说,“法轮常净”,犹如虚空,虽然古今不同,时移俗易,“圣圣相传其道不改”。睿公从实相上说,法轮无漏无相,体无增损,有佛则转,无佛则废,用舍在人,而性相不异。实相法轮,就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长短方圆的真如实体,其轮当然本来清净了,此“清净”也是强名安立。第三句,什注说,是证明佛初转法轮。折衷疏将天人分说,天是诸天,人是五比丘。世尊转四谛法轮时,另外有八万诸天悟无生忍,这是因为诸天根机大利,欣听大乘法。第四句,吉藏义疏说:“觉道即成,佛宝也;法轮既转,法宝也;五人出家得道,僧宝也。”从此佛法僧三宝就出现在世间了。
    概括以上所释,第一二句赞叹法宝,第三句赞僧宝,和上面一颂和起来,是总赞三宝住世间。除以上对三轮法转的解释外,也有把“般若、解脱、法身”三德叫做三转法轮的。轮有“摧辗”和“运截”两个意思,出世间的法轮能够摧辗种种烦恼,运载众生到涅槃的彼岸。佛所说法从清净性海流出,其本怀只在转一乘清净法轮,法华所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三宝,有住持三宝和别相三宝的不同,这里的三宝是说“住持三宝”出现世间。
    三转法轮在大千世界,法轮本来湛然清净,诸天、五比丘为此做证,佛法僧三宝从此出现在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肇注说,“佛用四谛妙法,济三乘三众,”没有已经领纳还坠生死道的,所以说“一受不退”,“永升无为,故常寂然矣。”又释未句说,“法轮渊广难测,法海流润无涯,故德无边矣”。
    这是赞说法利益。无上妙法是清净不染污的,佛陀以妙法惠施众生,众生不受则己,如果能信受奉行,是决不会流转生死。古德说:“纵使生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来”,也是这个道理。佛陀以法药利益众生应病与药,所以称大医王。佛理如大海,难测难思,所以佛的妙德也无涯无际,这是我们应当恭敬礼拜的。
    用这个微妙法利益众生,领纳了这清清无为法就不会退堕三途,佛啊!是济度众生生老病死的大医王,我们应当皈敬这法德无涯的智慧海。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以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吉藏义疏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的风,不能动佛心性,就象四风吹刮须弥山不能使它动摇一样。“佛三毒已断,故八风不摇”。第二句,肇注说,“截手不戚,捧足不欣,善恶自彼,慈覆不二”,截手是难耐之恶,捧足是易喜之善,佛皆从无缘大慈出发“等以慈”待之。折衷疏概论说,“至人空洞无相,毁誉自属于人”,“以慈心等观,无分善恶,不问怨亲,”心行平等犹如虚空,无憎爱,无分别,法雨普被,这样行施,实是人中如宝尊贵的惟有佛陀能名实相符。
    佛在八风境前如须弥山安住大海丝纹不动,对于善和恶皆以慈心对待,他的心平等如虚空没有形象,哪个人得以亲聆佛法而不生起恭敬承侍的心呢?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达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我今稽首三界尊!
    在此重颂佛合盖现土,在宝盖中变现三千大千世界的事,赞其神力凡夫二乘难以思议。什注此句说,“自欣所献小而睹大变”,宝积自欣以献小小宝盖,而亲眼目睹了佛“合盖现土”的大神变,所以,作此偈颂。十力衰现,是因为二乘人但知有一佛,不知有十方诸佛,但知有娑婆一土,不知有刹海庄严不思议境,如来慈悯,以献盖因缘,合盖现土,于事事无碍法界略显一斑,拓展二乘心量,使其“耻小慕大,发大乘心”。“三界尊”,是恭敬佛的意思。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佛得大解脱,得大自在,取得无上正等正觉,是三界至尊,所以这样称谓。
    宝积我现在敬奉世尊这微不足到的宝盖,而世尊却在其中显示给我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诸天、龙神居住的宫殿,还有乾达婆及夜叉们,又全都看到世间所有东西,具十力的佛啊,慈怜凡夫二乘给我们化现无量佛土。众人们观看了这希有之事都皈敬赞叹佛,我今天至心皈敬三界至尊!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这句是叹佛身密不可思议。如折衷疏说,“佛以圆回之身,十方普应,众生心净,无不能见”,这“心净”是去缚去粘之心明明历历,无挂无碍的真如心,与“心静”不同。肇注以月水相比喻说:“法身圆应,犹一月升天,影现百水。”又如常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说法一样。《智度论》说,身密有二:一、止观一身,远近之众,各见于佛,对面在前。二、如来随现一身,能令万类各见已佛,如天见佛为天,人则睹佛为人。不共法,佛有十八不共凡夫二乘的无上法,简称十八不共法:一、六种不共行,二、六种不共证,三、三不共智,四、三不共业。六不共行分别是:身行无失,语无喧杂,念无忘失,意无不定,无种种想,无不观舍;六不共证是:欲无退失,精进无退失,念无退失,定无退失,慧无退失,解脱无退失。三不共业是:四威仪教化,说法语业,慈悲意业。三不共智是:了知过去,了知未来,了知现在。佛陀不可思议威神之力,所行证的大乘不共法,是不与凡夫二乘法相共的。
    大圣法王啊您是大众所皈敬的,我们用清净心观念您,您便应现在我们心里,各人都看见您在他眼前,这是您的身密不可思议,是凡夫二乘所不相共的。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共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三偈叹佛口密不可思议。吉藏义疏论解第一偈说,“随吐一音,万类异解”,太虚大师说,是赞“口轮不思议”。佛以一音说法,“人闻同人,天闻同天”,这是佛陀修得辞辩无碍的缘故。第二偈约所说的法,“各各随所解”,的不同,如有闻五戒十善法,有闻四谛法,乃至有闻六度万行法的。佛所说法是一,但众生根机不同,因缘各异,智慧差别,在法海各舀一勺或多勺是自然的。又,佛说法是圆融的,所以,从不同时空角度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各获其利也是客观的了。吉藏义疏所谓,“止说一法,随义普行,而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各蒙利益”,高度概说了此偈大意。第三偈约法中所诠的意义和所证不同。“说事是同,欣忧兼发,”如说一苦法,生四种心:有人听说,生怖畏心。有人听说认识到苦确实是苦,便对法生欢喜。有人听说厌患生死。有人听说生起断疑网心。也有法师解释说,闻“苦空”、“无我”,等就恐惊怖畏,闻涅槃妙果就欢喜,闻不净就厌离三界和色身,闻一切法相明了就断疑生信,所谓,“一雨普润,禀受不同,三兽渡河,证有深浅”。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音”的诠解历来有不同观点和看法,有三:一、一音,是一法身,因为法身不二,所以说“一”、“一法身出音,各为一音”。二、一音,是一时,“一时之中,并出众音,各不相知,故云一音”。三、一音,是五音中其中之一音,“随吐一音,而万类各解”。如果从上下文意来看,既不谈玄说妙的牵强附会,又不分解字词,恐怕体会成“法音”较之其它要贴切些。
    佛陀用圆融法音宣演妙法,众生们随其种类不同各得体会,都说佛陀是在为自己说法,实则这是佛的神力和不共法的原因;佛陀用圆融法音宣演妙法,众生们随其种类不同各得体会,全都能够领纳受持各获利益,这更是佛的神力和不共法的妙用;佛陀用圆融法音宣演妙法,众生们听闻以后,有的恐怖畏惧,有的欢喜赞叹,有的生起厌离心,有的断除疑网,这一切都是佛的神力和不共法的妙用呀!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这是称叹佛的意密不可思议。前四句叹万行功德,后四句叹离障解脱。结缚是生死的原因,流转世间生死道是生死的结果。“离生死因果之此岸,到涅槃解脱之彼岸,”即是到彼岸的义理。这八句二偈总叹佛陀“智所成行”。吉藏义疏说,能使众生出离三界是小导师,使众生“绝出三界内外,至于佛道,”是大导师。
    佛陀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断了所有粗细烦恼,已到涅槃彼岸,永离生死之道,他不但能自度,而且还能度诸世间的有情,故称为四生慈父,三界导师。不但宝积要稽首致敬,所有佛子及其有情都应向佛陀稽首皈敬。
    敬礼佛陀,您具足大力、大精进万行功德!敬礼佛陀,您已经证得四无所畏!敬礼佛陀,您安住十八不共法中!敬礼佛陀,您是一切众生的大导师!敬礼佛陀,您已经远离所有烦恼!敬礼佛陀,您已经到达涅槃彼岸!敬礼佛陀,您能够化度所有世间众生!敬礼佛陀,您已经永远脱离生死流转!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这六句总叹佛智不可思议。众生往来于生死六趣,心念驰聘于是非之中,这些佛以其方便智都是了然分明的,上文曾说“善解法相,知众生根”,为利益众生“不舍一法,不著一法”,如吉藏义疏所说,我染着诸法,所以诸法缠缚我,我心无染著,那么万种缠缚当下便解。
    折衷疏说,因为如来不著世间,善入空寂行,是由于空智离缚,……法法皆空,无挂无碍,如太虚空,一无所依,“从空出假,会假归空,空假不二”,便是中道智。众生不达诸法实相,所以有挂碍,佛能“解众障蔽,似光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虚”,所以能达到无挂碍的境地。佛陀的法身如太虚空一般,普编一切,无所依住,《华严经》中“法身编满於虚空,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正显法身“空无所依”,体含众妙,是我们应该恭敬皈依的。
    佛陀,熟知众生往来六趣的行迹,善于在诸法中得大解脱,象莲华一样出世间而不染“污泥”,常在定中大做佛事,因深知诸法实相,所以我们要象佛陀那样无所依住。
 

(责任编辑:悟德居士)